关于本站 联系本站 English
首页
| 登录论坛|
| 新闻 | 观点 | 本地化 | 培训 | 测试 | 招聘 | 国际化 | 知识库 | 专题 | 会员区 | 本站月报 | 关于本站 | English |
用户: 密码: 验码: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观点>>本地化

交大铭泰的红与黑
  发表日期:2008年3月29日  共浏览5144 次      作者:崔启亮  【编辑录入:giltworld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写作日期:2005-02-27

作者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属于个人评论。文中全部数据来自因特网上的有关媒体报道,文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的描述来自我与包含交大铭泰公司员工和国内其它本地化和翻译公司同行的交流信息。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以交大铭泰公司为代表的国内翻译和本地化公司的技术、经营和市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引导有关人士正视国内翻译行业发展不完善的现状,启迪业界对翻译企业和行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上篇:交大铭泰的周年成就展

  • 香港上市,风光无限
  • 三易其名,转型本地化
  • 建成福州国际化语言服务平台
  • 成立上海铭泰翻译研究院
  • 收购香港博翰语文汉化公司
  • 赴雅典考察奥运会翻译服务
  • 参加首届中国翻译成就展
  • 行业本地化服务初见成效

下篇:翻译赌注胜算几何

  • “两翼齐飞”飞多高
  • “三驾马车”今安在
  • “四轮驱动”灵转否
  • 香港收购惹官司
  • 谁的眼泪在飞
  • 市场大饼与碗中美食
  • 穿新鞋,走老路
  • 数字光环神话

“信息本地化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准之一, WTO后的中国,要迅速消除信息不对称,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必须发展信息本地化产业。交大铭泰将透过独特的商业模式,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本地化专家,成为推动信息本地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这是交大铭泰总裁何恩培在去年(2004年)2月25日交大铭泰公司更名新闻发布会上的慷慨陈词。

花落花再开,春去春又来。自交大铭泰更名并且宣布向信息本地化转型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在更名一周年之际,使我略感意外的是,这家一贯注重市场宣传和形象推广的公司,一直以经常发布公司新成就为特色,这次竟然如此沉默,显得格调很不相符。尽管这次的沉默与交大铭泰的一贯表现显的有些反常,但是无论如何,对交大铭泰和国内本地化和翻译行业关注的人士,都不会漠视交大铭泰的一年来的所作所为,甚至有篇文章称交大铭泰成为 2004 年信息本地化的最大亮点。

那么,经过一年的风风雨雨,交大铭泰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何恩培当年的意气风发是否犹在,交大铭泰独特的商业模式是否获得成功,离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本地化专家还有多远。我希望从旁观者的角度探求其中的是非曲直,对交大铭泰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做些归纳和剖析,或许有助于引起对国内本地化行业和翻译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的思考。

上篇:交大铭泰的周年成就展

必须正视在过去的 2004 年,交大铭泰在向信息本地化服务转型方面,从品牌推广、技术研发、市场开发,特别是针对国内市场的翻译服务,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其中发生了一些堪称国内翻译行业大手笔的事件,因此有必要对交大铭泰一年来取得的成就做一番展示。

香港上市,风光无限

2004 年 1 月 9 日,交大铭泰在香港创业版正式挂牌上市,融资额约 3100 万港元,成为中国第一只“翻译概念股”(或称“本地化概念股”)而受到舆论关注。这一天,对交大铭泰而言,确实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何恩培因此赢得了资本运作高手的美名,显得颇为踌躇满志,风光无限。要知道,交大铭泰当年的竞争对手金山公司,多年来也一直努力上市,而且市场业绩显著,想不到却被交大铭泰领先一步,估计金山的雷军和求伯君只能相对无言,坐喝闷酒。

三易其名,转型本地化

2004 年 2 月 25 日,交大铭泰公司在京举行 2004 年战略发布会,宣布公司新战略,并宣布企业更名,由原来的“交大铭泰 ( 北京 ) 软件有限公司”更名为“交大铭泰 ( 北京 )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品牌再造工程。而此前“交大铭泰”最初是从“铭泰科技”易名而来。

最近的一次更名,交大铭泰源自于业务模式、服务客户、战略规划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将企业特征从纯粹的“软件”领域,拓展到“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体现出对“信息本地化”的专注,实施从技术公司向服务公司的品牌再造。同时,通过公司更名,挺进信息本地化服务行业,实现从以个人用户为中心到以企业客户为中心;从提供产品为中心到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中心;从以技术和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三个转变。

建成福州国际化语言服务平台

2004 年 5 月 25 日,福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数字福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实达电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在福州联合举办了“数字福州 ” 重点项目—“福州国际化语言服务平台”项目成果汇报会,标志着由交大铭泰等公司共同实施的城市多语言平台项目的完成。

交大铭泰的城市多语平台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两个体系、一个中心、两个系统。两个体系包括语言处理体系和双语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体系;一个中心是指翻译服务中心,即解决城市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翻译问题;两个系统包括语言辅助系统即解决快速翻译和城市用语统一问题、提高城市信息转换能力和多语发布系统即解决城市窗口(网站)国际化交流能力和提升形象。

成立上海铭泰翻译研究院

2004 年 8 月 18 日,交大铭泰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铭泰翻译研究院,国内著名的翻译专家张乃惠受邀担任研究院院长。这是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导,交大铭泰投资的国内第一个专门的翻译行业的研究机构,这也是交大铭泰上市后品牌再造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悉,上海铭泰翻译研究院是国内第一家非赢利性质的翻译研究机构,其主要使命包括:使 IT 技术和翻译产业良好结合,改善翻译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软件等技术改善翻译流程,促进翻译行业信息化,改进和完善质量控制;利用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多语交流的标准化研究;利用互联网等 IT 技术进行翻译人才的培训和开发,成为翻译和本地化领域成果转化的平台。

收购香港博翰语文汉化公司

2004 年 8 月 23 日,交大铭泰在香港宣布收购博翰语文汉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向企业客户及中港两地的上市公司提供各种文件翻译服务,包括售股章程、年报及合约等财经及法律文件等服务香港公司。据称,这是交大铭泰上市后的第一次公开收购行动。此举,标志着加大铭泰向香港的信息本地化市场迈进,

交大铭泰方面希望通过收购博翰语文,可以利用其在财经和金融翻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客户群,扩大交大铭泰的信息本地化服务和翻译业务,提升公司在财经传媒方面的竞争优势,为进军中港财经传媒市场增添实力。从长远角度,交大铭泰期待以香港作为国际桥头堡,向国际市场进军开拓道路。

赴雅典考察奥运会翻译服务

2004 年 8 月 20 日至 31 日,交大铭泰赴希腊雅典参加奥运会多语沟通和翻译专题考察团的考察任务。考察团由北京奥申委主席顾问吴季松担任团长,团员由北京奥组委官员李金克,交大铭泰何战涛、袁野天、朱至诚等六人组成。

此次考察技术的要点包括:实时的多语言翻译系统(口译的组织)和技术文案;多语言实时翻译(笔译的组织)和传送的工程组织和技术方案。通过此次考察,了解了雅典奥运会多语解决方案的技术和组织方式,交大铭泰希望加深与北京奥组委加强联系,宣传公司翻译服务实力,希望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提供多语沟通和翻译服务方面有所作为。

参加首届中国翻译成就展

2004 年 11 月 4 日至 7 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翻译界的首次大型展览,也是国际翻译界的首次专业展览 —— “中国翻译成就展”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交大铭泰公司作为国内翻译技术与服务提供商,参与了此次展会,并在会上展示了东方翻译工厂的规模化流程和以雅信 CAT 为核心技术的翻译成果,同时着重介绍了帮助城市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多语城市全面解决方案。

交大铭泰总裁何恩培介绍,早在 2002 年公司就成立了东方翻译工厂,经过二年的市场拓展,翻译服务和信息本地化业务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拥有 2 万多名译员,形成了专家层、核心译员层、专职译员层、准专职译员层和兼职译员层等五个互相补充的协作层次,业务覆盖 25 个语种、 32 个专业,并且筹建了 173 个稀有语种的队伍。

行业本地化服务初见成效

交大铭泰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已初见成效,信息本地化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已经成功取代通用软件业务,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4 年 8 月 16 日,交大铭泰发布了 2004 财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交大铭泰上市后的主营业务,即信息本地化业务气增长幅度高达 86 %,成为核心业务在上半年发展的一个亮点。

来自市场和客户两方面的信息显示,交大铭泰信息本地化服务在国内市场取得了积极进展,汽车、能源等行业和政府机构成为主要客户。据报道,交大铭泰已经拥有国内外重要客户近 200 家,其中包括新华通讯社、一汽大众、华能电力、香港中文大学、惠普、东芝,柯达、中兴和燕山石化等政府机构和行业。

总之, 2004 年交大铭泰给国内翻译行业带来了多轮市场和模式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场宣传有声有色,风光无限;技术研究注重翻译理论与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收购翻译服务公司为契机,增大规模,提升服务能力,打造行业服务品牌;在汽车等行业的翻译服务方面占有了较大份额,而且善于与政府机构发展关系,争取政府客户。其独创的“信息本地化”概念引领翻译服务新潮流,而其“翻译工厂”的运作方式,是国内商务科技翻译行业的创举。

下篇:翻译赌注胜算几何

在交大铭泰公司在香港上市后,何恩培曾经接受了新浪科技的专访,对交大铭泰以提供信息本地化服务为主营业务和上市概念股进行了介绍,新浪科技随后发表了题为“新浪专访交大铭泰总裁何恩培:赌注押翻译业务”的采访报道。

不论何恩培本人是否承认转型本地化服务是一次“豪赌”,交大铭泰从一家提供个人用户通用软件技术的公司,转化为提供企业翻译服务为主的上市公司,的确隐藏着很多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国内翻译服务行业的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内翻译现实需求疲软,尚处于启蒙和培育阶段,国内外众多翻译和本地化公司的竞争比较激烈,这为转型增加了更大的风险,因此,称之为“赌注”并不过分。

转型一年后,关注交大铭泰的人们不禁要问,何恩培的赌注胜负如何,赢了还是输了,交大铭泰是否还要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是否要再一次更名变脸。或许由于时间太短,对输赢的最后结果下一个明确的结论为时尚早,但是结合一年来,交大铭泰在运作模式、服务类别、市场反馈等方面的现状,有助于提供一些辅助判别依据。

“两翼齐飞”飞多高

交大铭泰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经营理论和宣传用语,比如“两翼起飞”、“三驾马车”、“四轮驱动”等等。

先让我们解读“两翼起飞”的内涵。根据我的观察和理解,交大铭泰的“两翼起飞”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概念。最初是指资本运作和翻译技术相联合,通过信息本地化概念从金融市场获得资本,通过上市融资促进翻译技术的提高。交大铭泰上海翻译研究院成立后,“两翼起飞”演化为“翻译研究院”和其所属的“东方翻译工厂”构成两翼,翻译研究院研究继承翻译平台和工具,东方翻译工厂运用翻译平台和工具为客户提供翻译服务。

交大铭泰通过收购扩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不可为不远大,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的信息本地化专家的目标不可谓不宏伟。但是理想毕竟不等于现实,要成功进入国际市场,需要遵守信息本地化行业的国际管理和游戏规则,需要国际化的管理模式,采用国际本地化行业的生产流程,使用国际翻译工具,才能被国际用户,特别是欧美用户认可。国内多家本地化服务企业的发展和实践的经验都表明,这将是一道国际本地化和翻译服务需要首先跨越的门槛。

基于这样的分析基础,目前交大铭泰的管理模式、运作方式、翻译技术能够适应这样的挑战吗?先不讨论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单从交大铭泰已经拥有的翻译技术来看,我认为他们以前开发的“东方快车”和“东方大典”对于企业用户几乎无用,供国内个人用户使用尚可。而交大铭泰大肆推崇的面向企业用户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雅信 CAT ”和辅助翻译系统“雅信 CATS ”,我认为功能和实用性可以满足国内行业用户翻译的基本需求,但是对于国外客户而言,则当属“鸡肋”。面对国际上最通用的本地化软件 TRADOS 等的强大冲击,“雅信 CATS ”赢得国际大客户,特别是 IT 行业用户青睐的可能性更是渺茫。至于为专业用户提供翻译集成环境( ITE )由于本人没有使用经验无可评判,但是他们引以为重大创举的语言转换平台-“东方翻译工厂”,无论是指导思想、运作过程、生产方式和人力资源分配等环节,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饱受国内同行的质疑,特别是对于翻译质量如何有效保证,为外界人士留下了大大的问号。这或许就是交大铭泰可以在国内取得一些市场份额,而在争取国外客户服务方面仍然较弱的原因所在。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大型国际软件开发商将交大铭泰作为优先本地化服务商,尽管他们已经为多家国外公司提供了翻译服务。

两翼齐飞的设想无疑是美妙的,但是要最终实现,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采用国际化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翻译研究院如果仍然采用国内传统翻译的研究思路,而不能将眼光瞄准国际市场,跟踪和研究国际领先的翻译技术,那么这样的研究其应用前景也将是有限的。“翻译工厂”的翻译模式是否符合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专业本地化服务的要求,尚需要进一步接受客户和市场的考验,但是如果不从战略思想的角度彻底解决目前“翻译工厂”暴露的生产组织、人员管理、过程控制等问题,将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两翼齐飞”究竟能飞多高,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驾马车”今安在

曾几何时,“三驾马车”是交大铭泰对外宣传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何谓“三驾马车”呢?答案就是“信息本地化”、“信息安全”和“通用软件”,这是交大铭泰的三块经营业务。

信息本地化是交大铭泰去年转型后的主营业务,现在他们大力推崇“东方翻译工厂”模式。虽然在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经营模式和公司内部粗糙的管理方式,一直受到国内同行和其公司内部员工和外部自由译员的质疑,甚至强烈抨击。在国内某知名的翻译网站论坛上,交大铭泰与国内其它翻译公司“榜上有名” -名列国内翻译公司黑名单。这或许只是少数基层员工的个人偏激行为,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国内其他本地化公司却不曾在网上受到类似的批判,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杀毒软件和技术,交大铭泰的杀毒软件是“东方卫士”,曾经与国内的瑞星、江民和金山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尽管斗志顽强,却往往棋输一招,屡战屡败。虽然也曾经试图从面向个人用户向面向企业用户转变,但是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地盘,倒是被金山等原国内杀毒厂商扣上市场“搅局”的恶名。甚至有人猜测交大铭泰向信息本地化转型是在激烈竞争下的“败走麦城”,是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不论这种猜测是否属实,时至今日,“东方卫士”在市场上已经全面萎缩,几乎渐渐被人们淡忘,却是不争的事实。

通用软件曾经是交大铭泰大力推广的重要业务,其通用软件事业部有四大产品:“东方快车”、“东方卫士”、“东方影都”、“东方网页王”,也曾经在市场上名噪一时。“东方快车”试图掀起“移动革命”,将翻译软件、词典软件嵌入 手机 、 PDA 、 笔记本 电脑等移动设备中,至今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东方卫士”提供“在线杀毒”服务,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东方影都”则力图从单一的播放软件向建构家庭数码娱乐中心的方向转化,并提供在线播放、网络收音机等时尚功能。“东方网页王”为用户提供网页模板下载、资源共享、上传素材的多种服务,试图在国内电子商务中分得一杯羹。但是自从去年向信息本地化转型后,这些通用软件在市场上几乎全线下跌,仅仅在手机内嵌翻译词典方面还有一席之地。

事过境迁的“三驾马车”的“信息安全”和“通用软件”已经变成有车无马,徒有虚名,惜哉!

“四轮驱动”灵转否

交大铭泰还有一个“四轮驱动”的经营理念,至今仍然延续着,看来颇具生命力。四个轮子是什么?一曰“产品”,二曰“市场”,三曰“管理”,四曰“资本”。

交大铭泰的这四个轮子意在通过产品、市场、管理和资本的互相促进,形成良性驱动。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最大程度地占有市场,凭借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效管理,促使企业健康和迅速发展,铸造行业成功品牌,吸引国内外投资市场的关注,通过上市实现融资,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这就是交大铭泰期望的“四轮驱动”效应。

四轮驱动的关键是每个“轮子”的性能优良,并且互相协调,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基于前面对交大铭泰现有产品和市场的分析,他们的产品除了在满足国内企业客户方面具有某些竞争力之外,对于国际市场开拓的力度比较薄弱。而以“东方翻译工厂”模式运作的翻译服务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简单、粗放的管理弊端,引发人员频繁流动和生产质量的波动。另外,虽然交大铭泰在香港成功上市,但其募集到的资金只有 3100 万港元,这对于大型上市公司而言显然是“九牛一毛”,对促进交大铭泰更大规模的发展,显然是“杯水车薪”。

“四轮驱动”虽然是理想的企业运作方式,但是如果两个前轮发生了故障,或者方向错误,一个轮子向前猛跑,一个轮子往后倒退,如此组装的四轮驱动轿车,其实还不如普通的小三轮车甚至自行车跑起来那么灵光。

香港收购惹官司

交大铭泰采用收购企业的方式实现规模和服务领域增长的道路也是充满坎坷。据媒体报道,交大铭泰在 2004 年 12 月 29 日,在香港被停牌,有消息称是遭到卖方和博翰翻译公司的索赔。

博翰翻译公司负责人表示,交大铭泰的延期交易行为构成了违约,公司及两家卖方在 2004 年 12 月 24 日已委托律师向香港高院起诉,向交大铭泰索赔。博翰翻译公司指出,交大铭泰分别违反于 2004 年 8 月 23 日签订的协议及 2004 年 11 月 8 日签订的延期交易补充协议。根据双方 2004 年 8 月 23 日的协议,交大铭泰同意以总价 591.108 万港元收购博翰专业翻译公司,其中 360 万港元以现金支付,另外约 231 万港元将以配售新股的方式支付,发行量相当于该公司扩大后总股本的 2.3% 。交易原定于 2004 年 10 月 22 日前完成,但 2004 年 11 月 8 日,交易各方又签订了延期交易补充协议。而 2004 年 11 月 15 日,交大铭泰宣布延期交易后无进一步行动,已违反了上述两个协议。因此,卖方及博翰翻译公司才会将交大铭泰告上法庭。

时至今日,我还没有得到关于这件事件的最终结果,但是对于交大铭泰曾经表示的“不缺钱”的表白,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希望这只是交大铭泰又一次精心设计的市场策划行为。

据了解,交大铭泰在收购香港博翰语文公司之前,曾试图收购国内南方的一家翻译公司。双方为此进行了两三次收购谈判,由于在收购价格和付款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最终没有成功。对于这次并不成功的国内收购,国内一位本地化行业的资深人士提出了质疑:交大铭泰既然全面向信息本地化服务转型,而且北京有不少历史和业绩良好的本地化公司,为什么位于北京的交大铭泰甘愿舍近求远,跑到遥远的南方收购一家普通的翻译公司,是自己的实力不济,还是为了推进国际化服务的步伐。

收购也存在风险,交大铭泰的此次收购目前称其“成功”,怎么说都还为时过早。

谁的眼泪在飞

尽管外界对交大铭泰公司存在各种各样的疑问,但是对于局外人而言,要获得其公司内部管理和运行的真实情况,除了阅读媒体的各种报道,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听听其公司员工的切身感受。

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中国翻译人才网站“译网情深”论坛上发布的题为“还你一个真实的交大铭泰”的帖子,这篇帖子作者的网名为“回不去”,自称曾经在几个月前在交大铭泰的东方翻译工厂负责翻译项目管理工作。

这篇帖子的作者从一个普通员工的角度,对那段在东方翻译工厂的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做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反映了当时东方翻译工厂内部项目质量的混乱、粗暴的家长制管理作风、超负荷的工作强度等问题,其中揭示的某些问题令人触目惊心。此帖发表后,引起了包含国内翻译和本地化行业人士的积极关注,大多表示强烈震惊和难以理解。

对于此帖反映内容的真实性,我曾经表示过怀疑,也非常希望这是“真实的谎言”,为了揭示这个帖子反映的问题的真相,我从原帖中摘录几段供大家评判:

记得那时审过一个有个关于手机峰值的技术稿件(抱歉,我至今不知道那稿件说的是什么),上万字的稿子就一天左右的时间来审,从头到尾我就不明白说的是什么,要知道我大学学的是文学英语,且那时我手机都没有啊!我只浅显的知道这个译员译得很差,要不我也不至于看得一头雾水。

PM(笔者注:项目经理)那个费心费神不用提了,可怜那些年轻女孩们自嘲她们自己会心力衰竭而死,此话并不完全是调侃之言,东方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几乎让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心绪烦躁不安,有人离职部分也因为身体不支,无法持续承受这种强度的工作。

在交大铭泰工作还有一点就是,你感觉不到自己受尊重。因为上头跟本就没有人尊重你。我个人觉得交大铭泰的文化里有一点非常可恨,那就是它擅于而集中精力奴化员工。

有次他在会是这么说的 “ 如果出了差错,我要割掉你们每人一只耳朵,我就割一只,还留着另一只让你们自己觉得割吧,舍不得,不割把又觉得不对称难看 ” ,他歪着脑袋笑眯眯说。我当时一听这话就觉得这简直不是人能说出来的,顿时火冒三丈,心情全写在脸上了 ……

朋友,我不知道当你阅读完以上文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两个字:“震撼”,并在“本地化世界网”上写下了题为“震撼:国内本地化行业惊现‘新包身工'”的短评。

谁的眼泪在飞,希望是流星的眼泪,而不是译员的泪水!

市场大饼与碗中美食

经常关注交大铭泰公司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这家公司的领导人喜欢拿国内翻译的巨大市场数字说“事”。据何恩培介绍,国内的翻译市场总量在 2001 年时就已经达到了 30 亿人民币,这不是预测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 2001 年时,国内有注册的翻译公司 3000 多家,年营业额在 50 万到 1000 万人民币之间。按照最低收入 50 万人民币计算的话,一年的市场总容量在 15 亿人民币左右。据预测, 2005 年中国的翻译市场将达到 60 亿人民币,全球与中国有关的翻译市场将达到 39 亿美元。

另一组经常被他们引用的数据是: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 130 亿美元,亚太地区占 30% ,中国市场为亚太地区的 30% 左右,即 127 亿人民币左右,产值相当可观。据 美国 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翻译市场规模将在 2005 年达到 227 亿美元的规模,中国也将达到 200 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发展空间巨大。

2005 年中国国内翻译市场的大饼到底有多大?笔者曾经专门进行过资料查询求证,也多次向国内多位本地化和翻译资深人士请教,但是无法得到一个权威而精确的数字。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翻译行业的操作的透明性很差,而且同一个翻译项目经常在多家公司和译员之间层层转包,关于翻译市场容量的准确数字连国人都无法得到,更不要迷信“老外”对中国翻译市场的预测。

拿数字说话表面看起来似乎有理有据,但是即使国内翻译市场的份额达到数十或数百亿的人民币,那么对国内每家翻译公司而言,这张大饼又有多少可以盛到自己的碗中成为美食,获得真正收益?且不说,国内翻译市场目前仍处于启蒙和培育阶段,很多客户更乐于在其公司内部进行处理,而不是找各类翻译公司。再者,国内大小翻译公司数量据统计已经超过 3000 家,并且竞争非常激烈,大打“价格战”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翻译价格普遍较低。由于国内不少翻译公司的管理能力较低、技术实力较弱、缺少优良品牌、市场开发能力不足,难以赢得国外客户信赖,而只能竞争国内的低端市场提供低价翻译服务。最后,由于翻译工作的性质属于脑力密集型工作,而机器翻译( MT )的质量难以满足翻译要求,所以目前仍然以译员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 CAT )进行,在保证翻译质量的情况下,一名合格的译员每天翻译的字数大约在 2000 至 3000 字,翻译速度无法再显著提高。

不论国内市场的翻译份额究竟是多少,仅以 2005 年 60 亿估计,按照 3000 家国内翻译公司计算,平均每家公司的年经营额在 200 万左右,而对于某些规模稍大的翻译公司可能获得 10 倍的平均经营数额,也不过 2000 万人民币。而对于国内任何一家三流的房地产商而言,随便买几座楼盘都可超过几亿元的收入。因此,翻译是属于低产出、低收益、低附加值、高竞争、高质量、专业性强的服务,这也是国内一些早期的本地化公司除了从事软件本地化翻译服务外,现在更多地承担软件测试和多语言桌面排版服务等相对高收益的原因所在。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理解为什么交大铭泰在翻译服务方面尽管进行了很多市场投入,但是 2004 年三季度仍然发生较大亏损的现象。根据《经济通专讯》发布的信息,交大铭泰截至 2004 年 9 月底止九个月业绩,盈转亏,蚀 1256 万元,期内营业额 1113 万元,而去年同期盈利为 514.6 万港元。如此算来,交大铭泰三季度经营亏损达 1204 万元。

另据中国翻译人才网上另一位网友发的帖子介绍,交大铭泰公布的业绩, 2004 年 1 到 6 月份亏损 247 万港元,也就是说仅第三季度即亏损 1009 万港元!分析交大铭泰的业绩报表,主要收入及业绩如下:通用软件: 99 万,比去年同期下降 93% ;订制解决方案: 520 万,比去年同期上升 56% ;翻译服务: 439 万,比去年同期上升 25% ;东方翻译工厂: 180 多家客户。基于这些数字,这位网友得出了如下个人结论:

1 、(交大铭泰)公司多年来的通用软件业务全面崩溃;交大铭泰的全线软件产品似乎全部退出了市场。

2 、订制解决方案估计就是靠某种特殊手段和关系卖给一些政府部门的“城市信息本地化解决方案”如福州市。一个上市公司的产品就靠这种虚无的东西?有上餐没下餐的生意!

3 、翻译业务规模还很小,远非其自己所称的亚洲最大的“翻译工厂”。在国内,从 439 万的翻译业务收入看,前 5 名都排不上。国外看,比不上随便一家日本文件翻译或 DTP 公司的营业量。

4 、从报表上的业务回顾及经营展望看,何老板(笔者注:何恩培)看来确实是把翻译服务当成了救命稻草(用他的话叫“赌注”)。虽然从报表上看不出翻译服务的收入及成本比较,但我还是替他担心,因为这根稻草的根基很不牢固。

5 、 9 个月 400 多万的翻译服务收入(约每天 2 万元营业额或 10 多万字翻译量),以其翻译事业部或东方翻译工厂的庞大的员工队伍及投入看(据他们自己说,其福州分厂包括工资、房租等年支出就在 5-600 万左右),效益还还比不上 20-30 名工人的鞋厂或服装厂。

总之,国内翻译市场数字虽大,却难掩现实的尴尬,毕竟市场“大饼”不是随便就可以捞到自己饭碗里作为美餐。翻译服务,想说爱你不容易!

穿新鞋,走老路

尽管交大铭泰在上市和业务转型之后,各种市场宣传十分热闹,新闻稿总是较多的宣扬他们取得的成绩。但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除了前文原交大铭泰员工在“还你一个真实的交大铭泰”的帖子所反映的个人感受,我也就交大铭泰过去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与国内一些本地化和翻译公司的管理高层和国内翻译公司的资深人士进行了讨论,且听他们如何评述交大铭泰。

一位本地化公司的高层人士用两个字概括了对交大铭泰的印象:“松散”。

“交大铭泰经常把国外对国内市场的预测当作现实,其翻译质量波动性太大。”,一位外包公司的高层管理这样评价。

“(交大铭泰的)翻译工厂能算是本地化行业吗”,一位本地化公司的高层人士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东方翻译工厂从来都不属于本地化行业。翻译工厂主要针对国内客户,翻译流程和运作方式也和其它翻译公司无异。

“交大铭泰爱吹牛,善于炒作”,另一位国内翻译公司的老总的看法显得直言不讳。

中国翻译人才网论坛上的另一位业内网友发的“看东方翻译工厂,笑得我嘴巴合不拢”的帖子,对东方翻译工厂的某些翻译译文的粗糙质量进行了详细对比描述,感兴趣的人不妨细读和思考。

另一位翻译公司的同行认为,交大铭泰的东方翻译工厂主要靠低价格与国内翻译公司竞争,称之为翻译“圈地”,实际上扮演了翻译界“搅局者”的角色,不是翻译新模式的探索者,而是翻译行业游戏规则的破坏者和颠覆者,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

通过一年来对交大铭泰东方翻译工厂的了解,我认识到交大铭泰的主营方向仍然是传统的翻译服务,而不是软件本地化服务。虽然他们一直以“信息本地化”为宣传口号,但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本地化”只是上市融资的概念或者只是未来的发展目标,他们现在提供的仍然是以翻译为主的语言服务,这与国内众多的翻译公司的业务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差别。

当然交大铭泰是不甘心仅仅依靠国内客户的,因为国内客户身上的“油水”太少,来钱不快。为此他们曾经努力争取成为国外大型软件开发商(例如,微软公司)的本地化服务商,无奈交大铭泰踏入本地化行业太晚,这些国外大型软件公司在国内都有了比较固定的本地化服务伙伴,而且交大铭泰的翻译质量和运作方式也难以适应国外高端用户的项目要求,所以直接成为他们的本地化服务商没有取得成功。无奈之下,交大铭泰只好“退而求其次”,主动与国内老牌的本地化公司联系,争取成为他们的翻译服务商( Vendor ),从而可以间接承接来自欧美大型软件客户的产品本地化服务。但是据说因为交大铭泰的翻译质量波动太大,经过几次试译,最终本地化公司感到对质量不放心,而只能放弃。看来交大铭泰对从事软件本地化服务还没有摸到门道,至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交大铭泰官方公布的从事国外大型软件本地化服务的成功案例。

“穿新鞋,走老路”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如果方向错了,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数字光环神话

“爱吹牛,好炒作”,成为国内不少翻译同行对交大铭泰的印象。必要的市场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国内的翻译市场还不成熟,需要提高客户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达到宣传公司、教育客户、培育市场的目的。

但是宣传需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但是如果过渡夸大和吹捧新概念,并希望以此吸引公众的注意,发展“眼球经济”,这已经是上世纪“网络泡沫”时期被抛弃的“剩饭”,在当代商业科技翻译的服务市场上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牛皮吹破了天,必然降低公司服务的信赖度,自毁商业信誉。

遗憾的是交大铭泰的市场宣传存在过渡吹捧的倾向,他们列出的一些数字经常含有明显的泡沫。虽然由这些数字构成的“肥皂泡”看上去很美,但是容易一捅即破。

据“新华网”一篇题为“交大铭泰进军 100 亿市场 意欲打造翻译产业航母”的报道,“交大铭泰目前每天在翻译业务上的吞吐量能够达到 100 万字,由此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哇噻,每天吞吐量达到 100 万字,这该是多大的工作量!不知道是交大铭泰哪位领导人的随口一说,还是那篇文章的作者的一个笔误。

现在让我们为交大铭泰算一笔细帐:如果他们的翻译业务达到每天 100 万字,姑且按一千字 100 块钱计算,一天可收入 10 万,一年少说也得两三千万,而东方翻译工厂一年的营业额只有几百万,两者存在数倍的差距,怎么解释?是香港的投资者好糊弄呢,还是牛皮吹上了天。总之,照此推算,今后如果再看到交大铭泰老总说三年内成为中国首富也别奇怪。

再看另一位翻译网友关于东方翻译工厂项目运作质疑的帖子,为了更具体我将全文抄录如下。

在东方翻译工厂网站上的《翻译产业闹革命》一文中提及以下项目运作的实例:

一个客户的一套 28万字的教材需要翻译,资料是有关美国税法的,专业性强,并规定在一周内完成。他找了许多家翻译公司,都因为翻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而不敢接。最后他们选择了该东方翻译工厂,有数万人的数据库因此被检索,工厂初步搜索后有600人符合条件。他向这600人通过E-MAIL和手机短信群发信息, “ 我们手上有一个 28万字的关于美国税法教材的单子,你能完成多少? ” 当天凌晨 4点发出的信息,到了上午10点,就收到大量反馈信息。工厂选择了8个人成立了翻译项目组,其中一位是武汉大学学金融的博士生,研究的正是此专业,被任命他为项目经理,承包项目并做整体把关工作。5天后交单时,客户很满意,所用时间比客户限定的时间早了两天。

对于此项目运作过程我有几点疑问:

1. 翻译工厂数据库中存储的译员是否经过资格认证?

看过去的帖子,工厂并未对译员严格认证。有工厂人士指出,诸多不付钱的案例均是因为翻译质量太差。那么在这么仓猝的时间里工厂是如何在 600 人中进一步选出这 8 个人的?

2. 工作时间是 5 天,那么工作量如下:

翻译: 7 名翻译每天每人需要翻译 8 千字。

控制质量的博士:每天需要控制 5.6 万字的质量。

看来工厂选的人各个出手不凡,这名博士更是神通广大。不知博士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批注还是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改?而且,博士还是项目经理,对项目进行总承包,应该还有文件分配,收集,沟通等等事务。不知何方神圣具有如此金刚不坏的铁打之身。工厂可否详细说明以正视听?

3. 工厂未提及进行词汇整理。

按此模式,诸翻译人员分布于不同地域,在没有词汇表的前提下就开始翻译了。工厂能否说明是如何保证一致性的?

我管了七八年本地化项目,如此做法头一次听说。请工厂的相关人士提供更进一步的信息,比如翻译质量标准如何,语言风格是否需要一致,参加此项目的翻译是专业翻译还是非专业的兼职翻译等,以免大家总是在“妖魔化”我们这家第一个吃螃蟹的工厂。(看来其它诞生于 95 年前后的本地化公司都不知在吃什么。)

数字神话听起来感觉往往是美妙的,但是如果其中充斥着肥皂泡沫,尽管阳光下看上去很美,但是风沙吹过,留下的就只能是供业界人士茶余饭后谈资的笑柄。

交大铭泰的翻译赌注胜算如何,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劲风吹后始见金”,今后的 2 到 3 年应该是交大铭泰转型翻译服务后的关键时期,是发展成为翻译行业的优秀品牌,还是为翻译行业留下珍贵的“历史遗产”,一切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是从目前获得的一些信息看,在其公司内部的某些环节确实存在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很严重”。

后记

交大铭泰公司是国内翻译服务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而且是在香港上市的公众公司,自从交大铭泰去年从传统通用软件公司向信息本地化服务转型后,作为国内本地化和翻译行业的同行,我一直以很高的热情关注这家公司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内本地化服务行业的新生力量,为国内本地化行业吹进了一缕清晰的春风。

但是,交大铭泰转型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但是国内本地化和翻译行业一直对其提出质疑。本来任何公司的转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是并不规范的国内翻译市场,但是随着对交大铭泰公司的不断关注,我觉得交大铭泰存在的问题,其实是我国翻译服务公司的共同问题,既是偶然,又是必然。适逢交大铭泰转型一周年之际,也为了为我去年写的那篇“软件本地化行业的一颗新星”的评论做些后续交待,遂成此文。

主要参考资料

  • 本地化世界网 http://www.giltworld.com
  • 交大铭泰公司网站: http://www.sunv.com
  • 中国翻译人才网论坛 http://bbs.translators.com.cn/mtsbbs/
  • 新浪科技频道 http://tech.sina.com.cn/
  • 赛迪网 http://www.ccidnet.com

上一篇:本地化情缘
下一篇:印度翻译协会会长谈印度翻译协会与翻译市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2007年全球翻译公司25 [39872]
 · 缺陷管理工具Bugzill [34657]
 · “本地化世界网”介绍 [32705]
 · XLSX,TBX,SDLT [31897]
 
 相关文章:
交大铭泰的红与黑 [5144]
国内本地化行业惊现“新包身工” [3023]
交大铭泰为何“变脸”? [2910]
等待交大铭泰的“第二只靴子” [4208]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于本站 | 网站历程 | 使用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本站 |
本地化世界网版权所有,版权所有2003-2008
京ICP备05035404号
网站统计:    论坛统计:
页面执行时间:125.0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