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螃蟹还是蜘蛛,这是个问题
那么中国的本地化行业,是按照什么样的模式运营的呢?有一位项目经理这么对我说过:“我们跟客户谈业务的时候,英中本地化都不跟人谈钱。我们这么对他说,你把其他二十几个语言的本地化交给我们公司做,英中我们就免费给你们做。”这就是中国本地化行业的现状,本地化的四大收费项目有项目管理、DTP、翻译、QA等四项,而大部分本地化公司,或者我应该说所有本地化公司的利润主要是从项目管理费用的节省中而来,也许DTP还能稍微赚点钱,其他的基本是收多少,就再给别人支付多少。
或说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或个人,总是会得到比第二名多得多得回报。不过我通常对这些说法保持怀疑,因为你第一个吃到的有可能是螃蟹,但更有可能是蜘蛛。一个公司的最终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推出高质量的产品,一个公司推出高质量产品是为了盈利更多而不是相反。所以,当所有公司都只提供质量为75分的产品的时候,作为经营者就要考虑有没有必要推出质量至少在80分以上的产品,并为此承担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和管理时间的投入。
有人跟我说北京有四千多家翻译公司,虽然我对这种说法通常表示怀疑,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北京确实拥有多到超过应有数量很多的翻译公司。不过,相对来讲,真正从事本地化行业的正规公司,绝对不超过20家,所以这是个small world。其实这是个悖论,低端产品的供应者数不胜数,价格低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而高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很少或甚至不存在。这就导致低端产品方面是绝对到过分的买方市场,而高端市场方面却又是绝对的卖方市场,绝对的真空地带。在这里,虽然有可能被指责为太过刻薄,伤人,我还要说一句,这不超过20家的本地化公司提供的产品只属于终端产品,既不是低端,也不是高端。
完美的实利主义者的建议
现在我们就要进入今天的主要议题了,本地化公司到底有没有必要组建一支功能完善的、能提供至少质量80分以上产品的英韩本地化团队?答案其实很奇怪,也许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组建这么一支英韩本地化团队,至少大部分本地化公司并不需要。
忘掉学院里学到的那些经营理论吧,说什么只有提供最好产品的企业才能成为行业第一,这只是经济学教授们最常说的谎言而已。成为行业第一的,从来都是拥有最好的盈利模式的公司,而不是技术最好的公司。如果行业第一的公司提供最好的产品,这更有可能是巧合,而不是别的。
作为对行业做过深入了解的本地化人士,我认为英韩本地化团队在整个行业的发展将以以下方式进行:上面提到的20个公司中,可能有某个公司机缘巧合下组件出一支成熟的英韩本地化团队,第一个做出突破,提供我说过的80分到90分的服务,可能还获得相应的回报和口碑,然后其余五六个比较有实力的公司跟风,同样建立类似的本地化团队,然后此为止了。从来都是某个公司提供远超行业普遍水平的产品后其他公司才有那个动力改善资深产品,否则大部分公司都会缺乏进行质量提升的动力。从时间上来讲,第一个公司组建第一支英韩本地化团队开始,到后面的五六个公司跟风,组建类似团队为止,可能有两年时间,至于剩下的十几个本地化公司要么没有相应实力,要么没有类似愿望,总之是不会组建出英韩本地化团队。
野心家的利器
那么,这种英韩本地化团队都有什么作用,能帮公司做到哪些事情,我们试着讨论一下吧。
首先我们把本地化行业涉及的业务分成这么三大部分:软件UI本地化、软件帮助和说明翻译、说明书翻译(我是说纸面的)。那么,通常来说软件UI的翻译最好是自己组建本地化团队做最好,因为这种东西还要找国外人员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细小问题,而且需要工程人员和翻译人员之间的不间断的随时联系。所以我认为软件UI的翻译是英韩本地化团队最能显示其价值的地方,而且立刻就能用上。
至于文字量比较大的软件帮助的本地化和说明书的翻译等,现在的一般做法是请国外的翻译人员翻译,国内公司只是组件个QA团队,做最后确定工作而已。而就如我先前所说过的,优秀英韩本地化团队的存在可以确保本地化公司突破75分这个瓶颈,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更高水平的产品。所以,在这一领域,专业英韩本地化团队的存在并不是必须的,只是提升质量所必须的。
另外,这种专业本地化团队的存在,或者某个公司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的事实,有更多的扩张意义。比如说某个本地化公司去海外找最终客户拉业务的时候,不用仅限于价格低廉这个唯一优势。通常来说我甚至不认为价格低是一种优势,因为低价总是让人联想到低质量,所以我买电脑的时候总是不敢买最低价的产品,宁愿买第二便宜或第三便宜的产品,而且当对稳定性的要求足够高的时候,通常会考虑购买第二贵的产品。
好像跑题了,那就言归正传,本地化公司在向客户介绍自己公司的时候,可以适当强调自己公司产品的质量有时,并把英韩本地化作为闪光点提及,至于这种做法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或者说业务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自己公司的这种优势,那就不好确定了。
专业英韩本地化团队存在的另外一个意义还是跟扩张有关。在所有中国本地化公司中(我说所有,而不是大部分),从接单、翻译到修改、提交,真正能全部自己完成的,目前只有英中本地化,其他的韩语、日语、越南语、泰语等等,都必须要跟国外公司做不同程度的合作。而韩语毕竟是语言人才储备最为雄厚的一门语言,虽然目前的朝鲜族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毕竟比其他语种强得多,所以韩语也是最有可能实现公司内部自己全部完成本地化的语言。
如果某个公司有野心,有意扩张,有意做到以后大部分业务都在自己公司内部或自己国内解决,那么韩语肯定是首选的语言。通过组建专业英韩本地化团队,公司可以积累经验,为以后扩张到其他语言打好必要的基础。当然,考虑到日语在朝鲜族中的普及程度,以及日语和韩语语法上的惊人相似程度(通常朝鲜族学一年日语,就能比大部分英语专业八级水平的强),有了专业英韩本地化团队之后公司就会很容易就能组建英日本地化团队——我认为将来如果有公司组建英日本地化团队,其主体肯定是很多朝鲜族译员。
然后,大神们就会发现,行业里经常说的东亚区域语言本地化团队就这样建成了。
请接着阅读:从英韩本地化的现状透视的中国本地化行业(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