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联系本站 English
首页
| 登录论坛|
| 新闻 | 观点 | 本地化 | 培训 | 测试 | 招聘 | 国际化 | 知识库 | 专题 | 会员区 | 本站月报 | 关于本站 | English |
用户: 密码: 验码: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观点>>本地化

本地化:全球化企业的驱动器
  发表日期:2008年7月16日  共浏览12500 次   出处:中国报道    作者:温志宏 王新玲 刘梦羽  【编辑录入:giltworld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引言:

最初,本地化是跨国公司进驻中国打通语言通道的手段,后来,本地化逐渐成为中国公司走向世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遗憾的是,现在,国内对于本地化的认识,与行业发展还不甚匹配。

   2008年8月4日,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本地化高层论坛将于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本地化——全球化企业的驱动器”。

本地化是什么

  也许你并不知道“本地化”,但是你日常见到的,却有很多本地化产品,从Windows系统的中文界面,到Nikon相机的中文说明书,从本田汽车的使用手册,到生物新药的中文介绍……

   从中文字义来看,“本地化”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使产品更符合所在国本地市场需求。

   而作为一个行业,本地化虽然从翻译产业中脱胎,但与“母体”并不完全一致。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助理黄长奇认为,本地化服务与传统翻译服务有很大区别,比较多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和规模经营。目前全球语言服务市场份额中,本地化服务占80%,传统翻译服务仅占20% 。本地化代表着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向本地化转型是传统翻译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 Association,简称LISA)的定义,本地化是为全球化企业提供语言信息和技术服务的行业,是帮助企业克服语言、文化、技术障碍,尽快实现国际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就是“经过适应性调整使产品在规范、语言和文化上适合目标地区(国家/区域)的市场”。

   由此可见,要想实现产品的本地化,内容本地化,即翻译是重要任务,是本地化运作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翻译并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本地化众多环节中的一项任务。除了内容和文本的翻译,本地化还包括使用规范适应性调整(如汽车左右舵,软件双字节化),使得产品符合当地市场的技术规范和使用习惯,还需要调整产品外观,甚至名称、商标、使用手册和标签中与宗教文化政治相关的文字图形等元素。最后还需要进行功能测试和用户测试,以及确保这些产品质量。

   有业内人士形容:“文学翻译就像独奏,讲求个性创意,而本地化类似交响乐,更注重协同和标准化。”另外,与传统翻译相比,本地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更为紧密,更强调管理与共享。因为,本地化的工作量更大、质量要求更严格,仅凭个人之力很难完成。

   上世纪90年代,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的成立,标志着国际本地化行业的形成。而中国的本地化行业,则是从引进国外IT产品开始的。

   1992年,微软在北京成立办事处,是中国本地化行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如今,Windows、MSN,已经让我们的生活无法离开微软。我们之所以可以享受到这些服务,是微软产品在中国本地化的结果。

   “90年代初,我们把Windows从英文产品转成中文产品,让原本以英文开发的产品可以为广大的中文用户使用。这是对本地化最简单的理解,”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语言卓越工程部的杨楠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具体到某一个产品来说,本地化远不止翻译,还包括本地功能开发、用户界面处理、可用性测试等很多内容。”

   像微软、甲骨文、IBM这样知名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实施的本地化项目,带动了中国本地化行业的发展。

  1995年前后,海辉软件(hisoft)、创思智汇(E-C,原名创思立信)等本地化企业诞生,中国本地化行业进入初创阶段。

  1998年,莱博智(Lionbridge)在北京成立中国办事处。作为全球最大的语言服务提供商和软件本地化行业的旗舰,莱博智一直致力于向中国市场与大众宣传与推介本地化行业。

  经过十几年发展,中国本地化行业已涉及IT、汽车、手机、家电、电子、通讯、化工、医疗、生命科学、餐饮等多个领域。目前,包括天石易通、十印(上海)、深圳艾朗、新诺环宇等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力量的本地化专门公司已达60多家,其开展的业务产值占全国翻译总产值的80%以上。

激烈竞争下的“变奏”

   伴随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于产品和服务语言转换需求日益增多,作为朝阳产业,中国的本地化行业年增长率为30%~40%,远远超过其他传统行业,甚至超过了国外。但是,由于市场开发还比较初级,规模大的本地化企业并不多。

   但是,这个行业的竞争却非常激烈。

   业内人士表示,前几年IT特别火的时候,很多企业特别是翻译公司都转行做了本地化,但有很多在残酷的竞争中逐渐“死”掉,市场上剩下的都是那些专注于本地化行业的企业。

   “本地化行业的利润较薄,因为成本高投入大,翻译公司要转型本地化业务需要更强的管理,采用更新的技术、聘用更好的人才,需要各方面的投入,很多尝试转型的翻译公司希望以传统的运营和低成本运营提交本地化业务而获得较高利润,这不符合市场规律,所以成功者寥寥无几。”北京创思智汇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魏泽斌说。

   当时,也有公司通过在本地化业务中与客户建立的良好关系,转行做广告和出版,脱离了本地化业务。

   即使是那些坚持做本地化业务的公司,仍不断面临抉择。

   在中国的本地化行业里,尤其是软件领域的本地化,微软都称得上是佼佼者。微软已经拥有了非常完整的数据库,以及沿用了很多年的本地化规范和标准。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语言卓越工程部,是个由分布在全世界的三十多个语言专家组成的团队,服务于微软300多个产品,无论从人数还是所处环节来看,这都是微软的一个小团队。但他们所做的事情,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至关重要。“每个产品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具体的本地化管理工作,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资源调度、风险管理等,并要为本地化合作伙伴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我们的团队主要负责微软本地化产品的质量标准、规范和新术语的使用。”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语言卓越工程部负责人杨楠说。

   有研究认为,IT行业的本地化一倍投入有十倍产出。

   一方面,像微软这样有实力有规模的跨国公司,纷纷选择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专门部门从事本地化研发。虽然投入从几百万到上千万美元不等,但他们更讲求回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化、细分化,以及控制成本的要求,某些跨国公司把本地化的业务外包给中国公司。这刺激了中国本地化行业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一些中国公司通过兼并和外资注入,迅速扩大规模,另一些中国公司坚持走自我发展的道路,静待时机。他们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谁能走更远更好,有待时间的判决。

  位列今年全球翻译公司25强的海辉软件公司,成立于1995年,软件本地化服务就是当时的主要服务外包形式,至今它仍然是海辉核心服务之一。它包含在海辉的企业应用服务和产品工程服务之中,现在海辉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服务外包公司。在海辉发展的十多年中,通过与国外软件巨头的研发合作,使他们逐渐建立了信心,也树立起了中国服务外包的品牌。业务越做越多,规模越做越大。

   尽管已经成为国内本地化公司的领头羊,海辉软件北京公司的创始人力是先生坦陈,海辉软件与行业领先者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人均贡献率,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力是说,我们也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现在中国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能整体提升中国的本地化行业水平?如何让全球的同行都能分享中国机遇?让更多的中国本地化公司也能登上全球25强,是海辉正在思考的问题。

   根据行业特点海辉软件在本地化众多选择中确定了几个与语言服务密切相关的外包业务,如:测试、排版和项目管理等。它一方面突出海辉固有的优势,同时强调行业内的合作分享。这可以让海辉软件的业务顺利实现升级,抓住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产业升级的机遇,定位从低端过渡到高端,迅速成长扩大规模。从软件测试到硬件测试,从IT产业到金融服务,很多业务都能获得发展。如今,成功完成转型的海辉软件,已经成为国内外包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公司,在全球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100强排行榜(IAOP 100)中排名第20,并连续三年登上德勤会计师事务所“Fast 50”的榜单。

   同样是中国的本地化公司,在面对是否“变奏”的问题上,北京创思智汇科技有限公司的选择却与海辉软件很不相同。

   1997成立的创思智汇,是一个从IT行业起家的本土化公司。创业时,公司员工只有7个人。那时,公司80%的业务都与IT相关,现在开始做工业制造、电子通讯、医疗、自动化、汽车、财经和管理等方向的本地化业务。虽然方向更多,但十分关注专业化,力求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己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在2002年网络泡沫的时候,创思智汇停止了拓展,结果在后面两三年人力资源压力非常大。这让创思智汇的总裁魏泽斌感觉到,及时而准确地判断行业进化中的发展态势,并非常慎重地采取符合市场发展的策略对企业稳步发展攸关重要。“本土化公司的关键在于花时间研究分析市场进化和发展,了解客户需求,据此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相应策略,才能稳步发展。因为这个行业发展速度太快,稍有不慎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局。”魏泽斌说。

   后来,与创思智汇同时诞生的其他几家本土化公司,有的转行做了软件外包,有的直接被国内外公司收购,也有的和国内软件公司合并。到目前,创思智汇是本地化行业内少见的规模较大、没有他方投资独立的私营公司。

   保持独立的创思智汇,规模仍旧不大,员工只有180人,与行业巨头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的人均收入和盈利能力却毫不逊色。

   现在,创思智汇面临的选择是继续独立发展还是与国际巨头联营?做区域性的还是国际性的本地化服务供应商?

   和本地化行业的发展一样,他们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判断和选择,成功或失败。

“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它日益成为全球国际化的中心。“本地化”比十几年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过去,本地化的重点是帮助国外产品进入到中国,现在,这种需求已经变为双向——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要走向世界。因此,本地化的圈子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全球化。

   但是,放眼中国的本地化行业,与“国际化”的要求甚远。

   首先,业界普遍认为,本地化行业的竞争环境亟待净化。

   在中国从事了十几年本地化业务,微软语言卓越工程部负责人杨楠表示,“与国外相比,中文软件本地化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尽管现在已经有相当多本地化服务公司初具规模,并且能够提供很多语言的本地化工作,但整体来看,中国软件(11.50,0.03,0.26%,)本地化行业基本处于市场自由竞争的无序发展状态,缺少政府支持的行业协会组织和管理。”

   本地化行业本身的壁垒并不高,很多传统翻译公司加入使得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有公司不惜一切代价压低价格以获得更多机会,但此对于行业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一方面,本地化的成本比翻译高,一味压低价格只会让企业最终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客户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价位的本地化服务,而混乱的价格战只会让他们无从选择,最终影响整个中国本地化行业的形象。

   实际上,价格混乱是标准混乱的一种外在表现。

  很多企业认为,本地化行业需要有一个中立的、不具有盈利性质的机构来协调企业、政府、客户,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希望建立一些行业标准,比如中文质量标准,还可以与其他协会合作制定一些标准。可喜的是,中国翻译协会已经注意到了业界的这一需求,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本地化领域的专门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将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国内的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促进行业的发展。

   其次,本地化市场需要进一步培育,对本地化行业的认可度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的本地化行业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但是,它的市场培育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本地化行业规模弱小,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行业的关注。

   国内某著名电子企业曾准备推出面向欧美市场的本土化产品,他们最初找到国内做本土化的公司,但是做的结果不理想,后来又找到国外本地化公司,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产品,所以做的也不理想,最后,这家公司重新又找中国公司做。如此曲折,只是因为中国本土化企业的知名度和实力还不被认可。实际上,中国有能力做多语种本地化服务的企业已经不少。只是信息不畅,造成国内企业在选择本地化服务时备感茫然。

   上海一家为国内手机制造商设计的企业,接到了来自秘鲁的需求,但是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到秘鲁,于是咨询很多人。后来,他们找到了本地化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本地化服务,他们的设计被成功推销出去。

   再次,本地化行业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本地化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从事本地化行业,既要懂翻译也要了解本地化行业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前些年,很难在市场上找到有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很多从事本地化的人不了解这个行业,也没有把此作为一个永久的事业。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自由职业者在从事本地化工作。要找好的人才已经不难了,但是这些人多集中于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

   培育人才,首先在于政府提高对本地化行业的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在这方面,爱尔兰在软件本地化行业发展的措施值得借鉴。爱尔兰政府实行政策鼓励,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成立本地化研究中心和软件本地化兴趣小组,建立了软件开发商、本地化服务商和大学各方面交流的有效渠道。在大学开设研究生本地化课程,涵盖语言工程、本地化流程、计算机编程、通讯技术和本地化质量控制等内容。这为爱尔兰本地化行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人才。

   另外,本地化企业也有培养人才的义务。在这方面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本地化企业走在前列。他们每年都通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虽然培训的成本较高,而且人员有流失风险,但是对人才的培育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最后,与国际本地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仍需努力。

   “国外公司在管理、技术方面都很成熟。国内本地化企业真正能与国际公司抗衡还差得很远。国外公司的营业额和人均收入都远远高于国内公司。中国公司制造利润的能力比较弱。有差距不是一件坏事,这让中国公司有了奋斗目标。”海辉软件副总裁力是说。

   不管如何,本地化行业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语言的细分,技术手段的更新,都使得本地化行业的发展面临无限可能。

   最早,跨国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只针对中国市场,而现在,这些驻中国的研发中心已经为全球服务。中国许多外包公司也已经不只做和中国相关的业务。由此可见,中国是未来全球化的中心,很多本地化公司的聚集将会产生规模效应。

   中国本地化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链接

   中国本地化行业大事记

  • 1990年,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成立,国际本地化行业形成。
  • 1991年,甲骨文(Oracle)建立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 1992年,微软(Microsoft)在北京成立办事处。
  • 1992年,IBM在北京成立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
  • 1995年,海辉前身义驰美迪公司、中讯汉扬的前身汉扬天地、文思创意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博彦科技等本土本地化公司在北京成立。
  • 1997年,LISA在北京举办行业论坛年会。
  • 1998年,莱博智(Lionbridge)在北京成立中国办事处。
  • 2002年,国内本地化公司开始提供多语言外包测试。
  • 2003年,国内第一个面向翻译行业的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 第一部分 笔译》(GB/T19363.1-2003)发布。
  • 2004年,国内一些大型软件本地化公司转变为软件外包服务公司。

本文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710/19205078903.shtml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0日


上一篇:寻找和选择本地化服务商的10条建议[英]
下一篇:中国本地化:是即将沉没的大船还是遍地机遇的金山?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2007年全球翻译公司25 [39860]
 · 缺陷管理工具Bugzill [34633]
 · “本地化世界网”介绍 [32675]
 · XLSX,TBX,SDLT [3180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于本站 | 网站历程 | 使用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本站 |
本地化世界网版权所有,版权所有2003-2008
京ICP备05035404号
网站统计:    论坛统计:
页面执行时间:125.0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