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联系本站 English
首页
| 登录论坛|
| 新闻 | 观点 | 本地化 | 培训 | 测试 | 招聘 | 国际化 | 知识库 | 专题 | 会员区 | 本站月报 | 关于本站 | English |
用户: 密码: 验码: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观点>>本地化

入世潮头谈翻译
  发表日期:2008年3月29日  共浏览6046 次      作者:孙集宽  【编辑录入:giltworld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2月6日,笔者在上海参加了“(信息)本地化标准协会(LISA)”举办的介绍本地化行业的管理技术、工具和经验的国际性论坛。与会者来自美、日、韩、印度等亚太区国家。 在非业内人士看说,“信息本地化”也许不过是个大而空的头衔,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其实,在经济日益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它已经越过了大洋,走进了并且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那么,我们所说的本地化是什么意思呢?市面上的各种解释可谓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依笔者看来,本地化就是对软件产品/网站/文档根据目标国家/市场的要求进行定制,以消除语言/文化障碍的过程。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尤其是指在英文等单字节语言和汉语等双字节语言间的转换的软件工程。它需要语言工程师和计算机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的通力协作。我们日常使用的 WINDOWS 等软件,进口手机以及很多游戏软件上的界面和帮助,就是本地化行业的贡献。此外,经常阅读跨国公司和外国政府和机构网页的人们所看到的中文版,也是经过了本地化的。

人们也许还要问,本地化不就是翻译吗,何必故弄玄虚?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既密切相关又存在较大的区别。从源文字到目标文字的翻译转换只是本地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消除的是语言障碍。此外还必须根据目标语言国家的市场特点、文化/宗教习惯、法律等情况进行本地特性开发、界面布局调整等工作。例如,在阿拉伯语等中东国家,文字是从右向左排列,因此界面/图形的排列必须相应调整;面向中国人的版本中,图形中男人戴的帽子绝不能是绿色的(而爱尔兰人偏好的颜色就是绿色);在多数西方国家,不能出现中指向上的图形,等等。此外,本地化工作需要使用大量的专业化软件工具和专业技术人员,使得语言转换在整个项目的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下降到 1/3 左右。

为什么要进行本地化?大量研究显示,当网上用户阅读以其母语介绍的产品时,他们决定购买的机率会增加多达四倍。在中国,这一情况尤其明显。能够流利地阅读英文的人数仅占总人口极少的比率。本地化的产品能够大大增加产品/服务的亲和度。

信息本地化作为一个产业,是在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标志的全球化浪潮中应运而生,在历史悠久的翻译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之所以说它“历史悠久”,是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97年在古埃及就开始有了与希腊文之间的翻译,而早在公元225年我国的隋朝政府就曾建立了大规模的翻译机构,将印度的佛经翻译成中文。

而冠以“新兴产业”,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期,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以工业革命的方式在这个一向以“作坊式”、“夫妻店”方式运作的“世界第二最古老行业”引爆了一场静悄悄的“语言产业革命”,“老树开新花”般地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

在全球化带来的海量信息流中,由于IT 产业的信息源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使流入和流出中国(也包括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量明显不对称。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比例至少为9比1。因此,本地化产业在90年代初发源于 IT 产业源头和信息源头的欧美国家,而不是在中国也就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这一产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还有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外包已经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从完全依赖内部资源,转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节约经费。这一转变所产生的翻译/本地化需求对翻译/本地化行业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

根据美国市场调查机构不久前的统计资料,目前的全球年翻译产值(包括人工翻译、机器翻译、软件翻译以及网站本地化)为 130 亿美元(2005年达到227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 30%,即39亿美元,而中国市场为亚太地区的30%,即 127 亿人民币(2005 年达到 200亿人民币)。这一市场上的大玩家(包括客户/供应商)都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微软每年在本地化方面的投入超过 50 亿美元。仅西门子公司每年在手机软件上的翻译投入就达到 435 万美元。这些巨头们在本地化上的投入能够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世界上前 20 家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每年投入大约 15 亿美元的本地化费用,能够为他们带来大约 500 亿美元的销售额。

新的市场机遇催生了本地化公司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大公司、高投资、专业化市场、跨国运作以及工业化大生产。动辄上百人的大团队,包括由翻译-编辑-校对等语言专家以及由计算机工程师组成的软件测试队伍和桌面排版专业人员组成的 DTP 队伍,能够帮助跨国公司利用极少的内部资源,就保质保量地将多语种版本的产品在全球同步推出。大还体现在多语种的优势上。这些大公司(MLV,即多语种供应商)能够从IT 等行业的跨国公司承接同一产品的多语种版本本地化的业务,分配到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分包商,完成语言转换、测试以及进行整合。

L10N 不是狮子 CAT 不是猫

新行业的标志必然是令人耳目一新又不免莫名其妙的词汇,而且多为舶来货。限于篇幅,这里仅仅介绍几个不知出处和时间的名词,供时尚一族把玩。

“localization”(本地化) 这个英文词里的L 和 n 之间有多达 10 个英文字母—为了省事而简写为 L10N, 后来又被“将错就错”地写作 LION。而为了避免与人力资源本地化等相关领域混淆,笔者在此使用的本地化前加注“信息”二字。异曲同工的是“I18N”, 即 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可能是人们觉得这个字太长了,所以索性把中间的 18 个字母都省掉,词倒是简洁,只是读音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念。

“CAT”是这个行业里文房四宝般的基本工具,但说的不是猫,而是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的缩写。而我们常说的“LISA” 也不是哪国的姑娘,而是“本地化标准协会”(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 Association) 这个全球性组织的简写。

今天的大型跨国翻译公司的名称也已经由“翻译介绍所(Translation agency)”升级为MLV (Multi-Language Vendor 即多语种供应商)。而“GILT”则是快餐文化的又一杰作,它是由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等四个词的首个英文字母组成,代表从事这四个行业的翻译/本地化企业。

“红旗还能打多久”?

笔者作为业内资深人士,时常被朋友要求推介些工具软件。笔者认为,面向大众的翻译软件(工具)也有许多的门类。最简单的是单词级的,输入一个英文/中文词可以蹦出若干对应翻译,供你选择。有的是句子级的,帮助你将一句外文翻译成中文。也有的能够将全篇外文翻译出来。在选购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该系统的准确度做出判断,或者请个懂外文的朋友“参谋参谋”。但有时也不免被熟人问到一个“敏感”问题:面对号称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机器翻译,你们人工翻译是不是该下岗了?

一个有趣的数字也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以美国市场价格计算,将一个英文字人工翻译为外文的价格约为35美分,而机器翻译只要3美分,而且后者的时间要短得多。可是跨国公司坚持舍低取高,用人工翻译其汗牛充栋的技术和商务资料。其原因在于,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英文缩写为MT)的准确性常令用户大失所望,时有南辕北辙之误。

市面有售面向非业内人士的翻译软件是人工智能产品的一个分支。这一领域近年来进步飞速,尽人皆知的“深蓝”大战棋王卡斯帕罗夫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据笔者所知,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不能妥善翻译语言这一人类最复杂的发明,充其量能够帮助外文水平较低者了解个大概,更谈不上挑战和替代人工翻译。例如,“上海滩”三个字,机器就很难判断你到底说的是上海还是去海滩。翻译们可以高枕微忧,但忧的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保持对机器翻译领先优势。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本地化行业与传统翻译的一大区别,就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专业化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统计数据表明,通过在翻译流程中应用TM技术,工作效率能提高30%~60%。这也就是市面有售的 TM 工具,尤其是一套海外厂家产品的价格动辄数千美元背后的原因。

笔者在创办立卓公司前曾经做过四年的个体翻译,时而接到似曾相识的文件作业。如果幸运还可以从硬盘或尘封的资料堆中找到匹配,但多数因时间久远或电脑升级而失存。至于重复翻译的句子更是数不胜数。而对于长期有大批资料需要翻译的企业来说,经常出现相同或类似的资料在翻译后因为当事人离职等原因失传,造成所做投资付诸东流,重新翻译费时费力还会出现与原译文不一致的弊病。

CAT工具的出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以笔者经常使用的TRADOS 塔多斯翻译软件为例,所有的译文均按源文字-目标文字的句子对为单元存入专门建立的翻译记忆库中,当相同或类似的文字再次出现时,TM会自动对翻译记忆库进行搜索,按所设定的匹配率对该句和记忆库中翻译单元进行对比和匹配,选出匹配率最高的翻译单元,供翻译参考。更出人意表的是,这一系统还能够对需要翻译的文件进行分析,按百分比列出与记忆库内存的匹配率、不匹配率(需要翻译的工作量)等内容。然后可以根据指令将完全匹配的文字自动翻译,从而避免了重复劳动。而在客户来说,则可以保护其现有的语言资产投资,节省开支。记忆库越大,“熟人”就越多,翻译工作也越轻松。笔者今天的译文,后人几百年后也可以地轻松地使用和修改,实现了从“狗熊掰棒子”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飞越。

IT 行业中数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大型资料屡见不鲜。周期短而又要求对其中的大量专业术语保持前后一致。另一方面,团队中的翻译们人多嘴杂主意多,难免会天马行空“各行其是”。Window一个词就会翻译成“窗户”、“窗口”“视窗”等等。笔者还遇到过一位仁兄将一个吃不准的词翻成五种版本,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居然是“总有一个是对的”。
TM产品中的术语管理功能可以通过专用的术语管理工具,把所有的术语规范在事先建立的术语库的范围内,给“天马们”戴上了缰绳。系统可以自动提供正确的术语,甚至谁在什么时间用过这个术语等信息,保证译文中使用的术语“如出一辙”。

CAT 还具有项目管理和格式处理功能,在处理如DOC、RTF、HTML、SGML、PPT等最常用的文档格式时能够保持电子文档的格式。

社会地位低,翻译当自强

不知是什么缘故,翻译的社会地位似乎有每况愈下的感觉。笔者在北外的同学大多认为只会外语只配给人当工具,所以多方奔走跳槽到外贸等其他职业。即使在香港这样高度重视专业人士的地方,地位也颇有几分尴尬。笔者在所承接香港创业板的招股说明书翻译工作中对此感触良多。在由保荐人主持的各方协调会上,在座“皆鸿儒”- 律师、会计师、核数师,惟有翻译一“白丁”,反映了人们的某种“共识”,翻译不是专业人士,够不上“师”资。

笔者在人们对“翻译”行业如何评价问题上可能是过于敏感。每每遇到这样的场面,“你是翻译?呵呵呵”,人们似乎找不到话题来评价你或你的行业。远不如对计算机工程师或建筑师来得尊敬。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翻译似乎是个人人能干的差事,翻译公司是个“有三分颜料就能开染坊”的行业。因此,笔者这样的资深翻译有时也不免流俗,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祭出“本地化”或 IT这样的大词来唬人。个中的真正缘由,也许需要智者方能解读。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外文翻译已经成为全球信息流的重要环节和价值链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的入世、奥运会和申博等历史机遇都将给翻译们铺就一片登天的彩云。问题和挑战只是在于我们能否在社会日期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面前,以专业化的服务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重新认识。

危机/商机 思路/出路

国人所熟悉的传统翻译公司的特点是小公司、低投资、本国/本地运作以及分散和小规模的市场。其实,互联网革命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将这种运作模式抛离了主流。因为它不仅无法提供 IT 企业所需要的质量和速度,也无法适应高技术的挑战和要求。

翻译的地位低恐怕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小翻译公司不无关系。笔者就曾经多次见到“两万元办间翻译公司致富”的广告与养蝎子、做洗衣粉和征婚等小广告鱼龙混杂。各家公司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就是价格,过度竞争的结果是谁也没好果子吃。最低的叫价到了每千字30元。须知,在国际市场上这一价格经常会叫到200-300美元!

在全球化竞争中,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垂直分工、避免同构/同质化。笔者经常遇到同行抱怨行内恶性竞争,生意难做。其实,脱离苦海的光明大道就在眼前,寻找自己在语种、专业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做细做专。这里有两点建议可供参考。其一,在资源配置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的翻译/本地化公司也在将业务外包到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便宜的国家和地区,而自己专注于技术、品牌、营销等核心业务,从而降低自己的成本。这一趋势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东南沿海转移如出一辙。互联网大大缩短了国家之间的物理距离,也为中国的翻译公司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只要在这个产业价值链上找到合适的位置,自然能够成行成市和迅速发展。深圳具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本地的翻译公司完全可以捷足先登。其二,到2007年中文将成为网上第一大语言,了解中国和汉译英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前述的信息流很可能出现比例的逆转,从而为国内的翻译/本地化公司创造巨大的商机。实际上,在北京、深圳和上海等发达城市,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质素的翻译/本地化公司,现在该是国内的同行们组织起来,在竞争中共谋发展的时候了。

国内客户与服务提供商—相看两尴尬

笔者的一位友人最近在引进韩国的一个通讯软件时,不得不派两位 6000元月薪的工程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本地化。耗费的人工和时间成本超过三万元,而项目的预算中也没有为本地化留出空间。实际上,笔者所在的立卓公司就有能力以至少是相同的质量完成此项工作,可为其降低30-40% 的成本而工期可缩短一半。

这一案例对国内的客户和服务提供商都不乏尴尬。一方面,说明国内的翻译/本地化行业缺乏整体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说明国内的客户对于翻译/本地化已经成为国际化企业价值链上具有投资回报率(ROI)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单纯的费用支出缺乏了解。客户们不少还习惯于养一大批专职翻译,即使在派出翻译单时也还是习惯于以价格为主要取舍标准,具体负责人往往以省了多少钱为业绩。而对外包的翻译本地化作业也经常缺乏必要的质量评估手段和意识。根本原因可能是多数客户还没有将翻译服务供应商视为自己价值链上的基本环节,下力气培养服务供应商的忠诚度和水平,扶持其发展。依笔者看来,客户是服务供应商的上游,也是决定服务业水平的基本因素,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客户就会有什么样的服务供应商。立卓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与国际接轨,与跨国公司级别的客户和翻译/本地化公司过招,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体系。


上一篇:软件自由汉化杂谈
下一篇:翻译市场准入之我见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2007年全球翻译公司25 [39884]
 · 缺陷管理工具Bugzill [34674]
 · “本地化世界网”介绍 [32736]
 · XLSX,TBX,SDLT [3194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于本站 | 网站历程 | 使用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本站 |
本地化世界网版权所有,版权所有2003-2008
京ICP备05035404号
网站统计:    论坛统计:
页面执行时间:109.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