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联系本站 English
首页
| 登录论坛|
| 新闻 | 观点 | 本地化 | 培训 | 测试 | 招聘 | 国际化 | 知识库 | 专题 | 会员区 | 本站月报 | 关于本站 | English |
用户: 密码: 验码: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观点>>

为翻译而写作
  发表日期:2012年2月3日  共浏览4240 次   出处:南开大学    作者:王传英 黎丽  【编辑录入:giltworld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 引言

技术写作是向特定读者传递技术信息的一种文本创作形式。作为本地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写作的创作原则包括信息准确客观、语言简明清晰、行文连贯得体,以确保技术文本具备可用性和实践指导价值[1]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包括技术写作在内的语言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翻译而写作”已成为技术作者的工作标准

“为翻译而写作”指技术作者在源文本创作过程中,借助内容管理系统等辅助工具,利用规范化的语言和标准化的表叙,使待译文本便于翻译成其它语言而无需对其进行深层次加工。“为翻译而写作”在节约本地化成本的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本地化翻译服务的质量,对多语种文本同期发布特别有利。

为翻译而写作表明技术写作与翻译已经成为本地化服务链条中一个相互融合的关键环节,而技术作者与译者之间也构成了一种新型伙伴关系,由此对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职业能力要求。

2 为翻译而写作成因

顾名思义,“为翻译而写作”要求技术作者创作的文本便于翻译。此概念的提出和应用顺应了国际技术交流的要求和语言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全球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为翻译而写作”机制形成的原动力是近年来本地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企业的各类技术文本等都需要为母语是非创作源语的国际读者服务。为此,技术作者必须创作出便于源语读者阅读和非源语译者翻译的文本。如果技术作者在写作阶段能考虑到未来翻译的实际需求,就可以大幅提升本地化服务的效率。

语言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为翻译而写作”得以应需而生。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CAT)早已投入使用,成为人工翻译的有效辅助手段,可承担很多重复性翻译任务。以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为例,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源语转化为目标语,在很多专业领域都可达到较高的译文匹配率[2],而提高机器翻译质量的关键就是在写作阶段对源文本进行有效控制[3]

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技术文本翻译面临质量和成本的双重压力。跨国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必须在短时间内将产品用当地语言投放到不同的目标市场。实际上,客户企业购买本地化服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保护、开拓国际市场[4],而市场竞争则要求将本地化服务的效用最大化。在本地化“价值链”中,“为翻译而写作”将写作与翻译这两个原本独立的工作环节整合成一体。

3 为翻译而写作操作规范

Hoft将“为翻译而写作”的过程分解为文化编辑和翻译编辑两个阶段[5]。文化编辑使技术文本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和东道区域的法律、法规要求,编辑的内容包括时间、日期、货币单位、数字、度量衡、通讯地址等文字表达方式;颜色、符号的文化含义;缩写规则、文本格式;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备合法性等。翻译编辑着重解决影响翻译质量的语言问题,如术语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翻译风格等,原则是既要避免繁冗和语义模糊的表达,又要杜绝过于简约的电报式语言。面向翻译的技术文本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3.1为翻译而写作”工作原则

3.1.1以市场服务为导向

好的技术作品的标准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文化视角恰当、视觉效果得体。技术作者要从语言、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切实考虑翻译需要,认识到在写作、校对和更新文本时,任何内容与格式的变化,哪怕细微到在文本中随意添加一个标点符号或多使用一个大写字母,都会严重影响翻译的进度和成本。面向翻译的技术文本内容要清晰,格式要准确,并严格保持术语和写作风格的统一。

“为翻译而写作”要求作者对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写作目的进行透彻分析,确定需要传递的信息,并尽可能简洁、直观地表达出来。有专家指出,“翻译的成本与质量已变得同等重要,成功的翻译是低成本、高质量的翻译。为成功的翻译而写作,就是要精心策划写作项目,在合理的预算内传递信息”[6]

3.1.2重视文本的国际适用性

企业的全球化行为涵盖了国际化与本地化两个环节,前者侧重产品的标准化设计,要求与之配套的技术文本在世界市场范围内都具备可用性,而后者在语言、文化、法律上均需满足东道市场的特殊需要。就技术文本流通而言,这两个环节实际上就是技术文本写作与本地化翻译的过程。

技术写作面向国际读者,首先应避免以某种文化或某个民族为中心的语言表达,慎用“foreign,domestic”等词汇,剔除带有特定文化内涵或种族色彩的内容,保证信息的可通达性。其次,应采用灵活的国际视角,主动规避语义模糊现象,使开发的文本符合国际技术文本创作规则。例如,文本中在没有明确定义的前提下随意出现“next summer”字样,会因无法判断南北半球的准确季节而造成读者理解上的歧义。                                                            

3.1.3执行控制性写作

“为翻译而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控制性写作(controlled writing)。作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须遵循特定的写作风格、语法和标点使用规则,并采用公认的术语。在本地化服务中,控制性写作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信息质量控制过程,包括搜集数据、规范术语、管理重复使用等。Broin将实施控制性写作的技术手段分为两种:基于语言处理技术或基于内容管理系统[7]Author-itAuthorAssistant就是比较典型的执行控制性写作的内容管理平台,能够为技术作者提供写作建议。

Helbich指出控制性写作包含三大要素[8]:写作记忆、翻译记忆和创作规则,其中写作记忆和翻译记忆能够帮助作者迅速锁定已有的信息单元,在写作中加以重复使用,而技术文本的创作规则包括模块化(modulariz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简练(simplification)、压缩(reduction)等四种处理技巧,目的在于清除冗余信息,使文本简洁、明了,更加适于国际推广

3.2基本操作规范

“为翻译而写作” 要求技术作者改变传统的写作观念,充分考虑语言、文化差异和翻译的实际需要。实际上,“为翻译而写作”代表了一项技术交流能力,作者需要遵循必要的规范。

1.                            “为翻译而写作”基本规范

  本 格 

作者需通盘考虑文本的页面设置、排版、文件格式等要素;在写作阶段就应安排好文本与图表的具体位置,并为本地化翻译后文本长度的扩缩预留余量

 

 

 

 

 

文 本

内 容

文字表 达

源文本创作过程中拼写尽量标准,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时间、日期、电话号码、地址、度量衡单位等表述均符合国际标准

遣词

选词要准确,明确区分词汇的普通含义和技术含义;注意名词的限定和修饰成分,以及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风格

句法

多用简短句式,句子结构清晰、长短适度、语序明白;保留冠词、代词、连词等虚词,使句子逻辑清晰

语义

避免缩写等语义模糊的表达方式;杜绝带有特定文化含义或种族色彩的比喻、指代;充分考虑图标、符号、颜色等视觉辅助工具的国际涵义

 

术语

准确定义和使用术语,避免用多个术语表达同一含义或用同一术语表达多个含义;新术语要明确界定其具体涵义,建立术语索引;作者及时掌握译者的翻译需要,尽可能为译者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术语索引

风格

避免时髦语、未定义的缩略词、行话、习语、幽默语等非正式表述形式;力争重复利用已有的标准表达,尽可能创作标准化文本,以确保可用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4 “为翻译而写作”能力构建

在实际操作中,技术写作与翻译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衔接、协同的过程,而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任务单元。可以说,技术写作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技术写作的延伸。译者乃至整个本地化团队应尽早参与文本开发,以提高其可用性和可译性。

4.1作者与译者的角色转变

技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要求他们开展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创作便于翻译的源文本。Melton基于对国际写作团队的分析,指出技术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面向翻译、与译者合作[9]。他认为,作者只有在全面地了解译者的工作后,才能更好把握自身在国际技术交流中的作用。

加拿大学者Séguinot还注意到,在本地化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翻译而写作”造成技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职业差异正在迅速缩小,甚至出现了“译者向作者转型”的新趋势。许多有经验的职业译者开始直接用国际技术交流语言(如英语)进行原创性写作,由此省去文本转换环节,避免了因误译、漏译而造成信息缺失和错误,大幅度提高了本地化服务的效率。

4.2作者与译者的能力要求

作为语言服务提供者,技术作者和译者面临着相似或交叉的职业能力要求;作者越来越需要各种与翻译有关的职业能力(translation-related competencies)。

Melton列举了三类与翻译有关的技术交流能力,分别是理解文化和技术语境能力、运用双文化视角能力、建立和维护团队关系能力。首先,作者和译者都应充分了解目标读者,包括其群体特征、信息需求、文化背景、写作习惯和阅读期望等,同时还必须深入了解文本涉及的技术领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作者和译者都应具备将一种文化符号与其在另一种文化中的价值相对应的能力。这种双文化视角在传统的科技翻译中体现为译者的双语转换能力,但在技术写作中则升华成“为翻译而写作”能力。最后,本地化服务具有团队工作属性,只有善于处理团队关系的作者和译者才能保证技术信息交流畅通。

在本地化项目中,作者和译者的职业能力已经高度接近。双方的共同能力包括:(1跨文化写作能力;2)特定领域的技术专长;(3)信息技术能力,主要是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4语言服务知识,特指与语言服务职业和本地化行业发展有关的知识;5)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当然,与译者相比,技术作者还需要一些特有能力[1]1采访与倾听能力。作者必须善于就关键内容提出问题,学会以各种方式与技术专家进行交流;(2)设计能力。作者须具备出色的文本设计和信息整合能力,灵活使用文字和图像,达到直观、准确的效果;(3)测试能力。除文本创作外,作者还要参与文本内容测试,以确定其可用性。

5 “为翻译而写作”训练原则

“为翻译而写作”是本地化行业适应国际技术交流、语言技术发展及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对各国基于传统外语和翻译教学的技术写作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为翻译而写作”带来的艰巨挑战,我国高校应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5.1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

技术写作涉及语言、文化、技术等诸多问题,应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过程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译者和国际读者的需要[10]。技术作者的跨文化意识首先体现在了解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的读者群体偏好直接、简单的表达方式,而有的则青睐委婉、详细的叙述。另外,跨文化意识还表现为对习语、比喻的敏感以及对语言多样性、灵活性的认知。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技术写作教学单位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市场对技术文本的特殊要求,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采取不同的写作策略。例如,德国消费者依靠阅读用户手册掌握手机的各种功能,中国消费者则主要向手机销售人员了解基本操作,遇到疑难问题时才参考手册。为此,技术作者要根据不同的信息偏好设计不同的用户手册——面向中国用户的,可以提供在线联机帮助或指导视频,而面向德国用户的则提供较详细的文本资料。这些区别处理正是跨文化意识的体现[9]

5.2合理设计训练模块

我国现阶段的技术写作训练必须依托外语或翻译教学。根据技术作者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应至少涵盖以下六方面内容[1]1技术写作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技术写作职业特点及本地化行业特征;(2)双语写作。培养学生双语阅读、分析与写作能力,使其逐步适应用目标语进行原创型写作;(3)文本技术处理。帮助学生掌握FrameMaker等技术写作工具;(4)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学生熟习、了解当今技术文本创作涉及主要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如专业术语、产品生产流程、产品特点与用途等;(5)计算机辅助写作。主要是操作Author-itAuthorAssistant等技术写作内容管理平台,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绘图技术;6)综合分析和协调能力。学生提高目标读者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专案调查与采访能力等。

5.3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写作人才

技术写作是一种控制性写作,作者应力争在国际语境中接受系统训练,以切实把握创作规则、获得实践经验。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学单位的技术写作课程和公司的在岗培训也经常缺乏“全球化写作”(global writing)要素,造成非全球型的技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各种语言问题,最终影响翻译效果。有鉴于此,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势在必行[11]

有专家建议,校企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技术写作人才可以从策划与实施两方面入手[12]。首先,校企双方要确定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规划。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事先与学校沟通,并就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出建议;而学校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其次,企业经理要鼓励和推动校企合作项目。比如,企业向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培训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参访、进修的机会,使其获得的实践经验能指导未来的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为将来就业做准备;学校邀请企业的资深技术作者和译者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并给企业员工提供在职进修和课程研习的机会等。

5.4促进学生作者与学生译者互动

技术作者与译者之间密切协作的工作关系也应体现在日常训练中。为了探讨适应本地化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写作人才培养模式,美国从事技术写作教学的Maylath教授与欧洲的翻译教学专家2010启动了一项国际教学实验项目,验证了合作性学习(collaborative assignment)的积极作用。

在该实验中,美国的学生作者将技术文本习作(产品说明书)提供给欧洲的学生译者;后者负责翻译该文本,并与作者频繁沟通(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讨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语言、文化问题。学生译者通过阅读和翻译实践,发现文本中语义模糊和欠准确的内容,就提高源文本创作质量提供建议。通过实验,双方在意识到技术语言和文化概念上所存在的显著差异的同时,还认识到要想真正提高技术作品的可用性,源文本必须清晰、易懂且具有趣味性[13]

6 结语

“为翻译而写作” 是指导现代技术写作的重要原则。为了提升本地化服务水平,技术作者应有效实施控制性写作,在文本内容与格式上都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既要面向国际读者,又考虑本地化翻译的实际需要。“为翻译而写作”改变了技术写作与翻译之间的工作关系,对作者和译者都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双方不仅要相互了解对方的工作任务,还须具备相同或相似的职业能力。“为翻译而写作”对我国基于翻译教学的技术写作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学单位应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训练内容,引进外部教学资源,促进作者与译者互动,积极、有效地培养本地化行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写作人才。

 

7 参考文献

1王传英,王丹. 技术写作与职业翻译人才培养.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69-73

2王传英.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9-82

3 Thicke, L. Optimized MT for higher translation quality. MultiLingual, 2009, (October/November): 9-11

4 Eriksson, M. How to save time and money by connecting the writing process to the update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IPCC 2005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5. 840-845

5 Hoft, N. L.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6 Sichel, B. Planning and writing for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2009, (October/November): 3-4

7 Broin, U. O. Controlled authoring to improve localization. MultiLingual, 2009, (October/November): 12-14

8 Helbich, C. Controlled authoring- writing for re-use. MultiLingual, 2006,(October/November: 2-4

9 Melton, J. H. Lost in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ies in global training contexts.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2008, (2): 198-214

10 Maylath, B. & E.A. Thrush. Café, the, ou lait? teaching technical communicators to manage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P.J. Hager & H.J. Scheiber. Managing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233-254

11 Haara, B. Challenging the way we learn to write for a global audience. In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IEEE 2000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0. 293-303

12 Speck, B. W. Preparing technical commun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the Need for Industry-

Education cooperatives. In P.J. Hager & H.J.Scheiber. Managing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255-270

13 Maylath, B. et al. Learning localization through trans-Atlantic collaborati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profess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2010, (4): 401-411

 

作者简介:

1. 王传英(1969- ),男,山东黄县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MTI教育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世界经济;

2. 黎丽(1987- ),女,湖北咸宁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注:本文已经发表在《中国科技翻译》2011年第3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2007年全球翻译公司25 [39790]
 · 缺陷管理工具Bugzill [34557]
 · “本地化世界网”介绍 [32565]
 · XLSX,TBX,SDLT [3158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于本站 | 网站历程 | 使用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本站 |
本地化世界网版权所有,版权所有2003-2008
京ICP备05035404号
网站统计:    论坛统计:
页面执行时间:125.000毫秒